明朝的皇帝从太祖朱元璋开始,到建文帝朱允炆,再到成祖朱棣,中经仁宗、宣宗,乃至曾经被蒙古俘虏的英宗,还有救急皇帝景泰,都十分勤政。不但每天视朝,视朝之后,还要和大臣“面议”国家事务、圣贤道理。“视朝”及“视朝”之后的“面议”,应该是两个不可分割的环节。但从宪宗开始,只是“视朝”而不“面议”,视朝开始成为走过场的仪式。那么,遇上军国大事,大臣们怎么和皇帝沟通?由司礼监太监、文书房太监上传下达。这种状况,让文官们十分难堪,尤其是作为文官之首的内阁大学士们,每每向皇帝上疏,要求恢复过去的“面议”制度,于是发生了“万岁阁老”的事件。《明史·万安传》记载:
(成化)七年冬,彗见天田,犯太微。廷臣多言君臣否隔,宜时召大臣议政。大学士彭时、商辂力请。司礼中官乃约以御殿日召对,且曰:“初见,情未洽,勿多言,姑俟他日。”将入,复约如初。比见,(彭)时言天变可畏,帝曰:“已知,卿等宜尽心。”时又言:“昨御史有疏,请减京官俸薪,武臣不免觖望,乞如旧便。”帝可之。(万)安遂顿首呼万岁,欲出。(彭)时、(商)辂不得已,皆叩头退。中官戏朝士曰:“若辈尝言不召见。及见,止知呼万岁耳。”一时传笑,谓之“万岁阁老”。帝自是不复召见大臣矣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