以上三个答案中,哪个最为妥当,老实说,我也不知道。我只是仿效中国小说家之Didacticism[5],而将这些道德判断列于故事的末尾而已。
大正五年(1916)四月
[1] 改写自中国清代蒲松龄《聊斋志异·酒虫》。篇中引文也都出自该书。
[2] 指中亚地区。
[3] 旧时的一种消暑器具。用竹篾编成,中空,通体凉爽,略似现在的抱枕。
[4] 核性白内障。老年性白内障的一种。晶状体核心呈黑色,故名。
[5] 英语。“教化”之意。
杜子春[1]
一
春日里的某个黄昏,唐都洛阳的西门下,一个少年茫然地仰望着天空。
该少年名叫杜子春,原本也是富家子弟,可如今已家财散尽,无以度日,境况凄凉。
当时的洛阳是天下无双的繁华都市,大道上车水马龙,人来人往,络绎不绝。如同油彩一般的夕阳光辉,满满当当地照在城门上,而穿行其中的,有老人所戴的纱帽、突厥少女的金耳环以及白马所配的五彩丝缰,川流不息,绚丽如画。
然而,杜子春依旧靠在城门下,茫然仰望着天空。空中已出现了一弯淡白色的纤月,如同一道爪痕,浮在明丽而又缥缈的晚霞之上。
“天色已晚,腹中空空,走投无路,无处容身。与其这样,或许投河自尽反倒更好些吧。”
从刚才起,杜子春就一直在毫无头绪地寻思着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