可喜的是,现在已经有不少家长意识到了这一点。
例如,这些家长也让孩子去学音乐、舞蹈、钢琴,但明确表态不是让孩子将来成为音乐家、舞蹈家、钢琴家。这就对了,因为其中少了一份功利主义。
就像法国人、奥地利人、俄罗斯人愿意经常掏钱让孩子从小听音乐会、看画展,培养他们的精神乐趣一样,什么时候中国家长不把这些活动看作既浪费金钱又浪费时间了,中国孩子的成才标准也就真正多元化了。
望子成“龙”不可能都如愿以偿
理论上讲,社会不需要这么多“龙”;而事实上,也不可能所有的孩子都实现家长的期待,更不用说超值期待了。
几乎有这样一个规律:每个孩子一生下来,家长都会欢天喜地,俗称“落地欢喜”。他的一举一动,一啼一笑都是那样的迷人和令人心醉——情人眼里出西施,父母眼里出王子(公主)。然而,循着择校轨迹考察发现,绝大多数家长随着孩子的不断成长而逐渐“失望”,到最后则无可奈何地接受无情的现实——“超值期待”变成“超级失望。”