这位28岁的常州人,是中共的后起之秀。他在21岁——1920年时作为北京《晨报》的记者前往苏俄,日渐接受影响。他见过列宁。后来,他经他的同乡张太雷介绍,于1922年加入中国共产党。
如今,他的传世之名叫“瞿秋白”。这名字很容易使人误以为他生于秋天,联想到“月落乌啼霜满天”。其实他出生于新年之初——1899年1月29日。由于他与众不同,常人头顶只有一个发旋,他却有两个,刚生下便得了奶名“阿双”。父亲瞿世玮喜欢咬文嚼字,给他取名“瞿 舷”,以纪念他头上有两个发旋。“舷”是个冷僻的汉字,小船之意,与“舸”相对应。“舸”即大船,所谓“百舸争流”。
他长大了,嫌“舷”字过份冷僻,自己改名“瞿爽”、“瞿霜”,依然是“双”字音。不过,“爽”、“万类霜天竞自由”。他由此衍义,取了笔名“秋白”,亦即“霜”的含义。倘若不是这么细细考证,人们很难知道“秋白”竟出典于他头发的双旋!
瞿秋白聪颖机敏,又擅长文笔。21岁至24岁在苏俄采访,写下大量报道,写出《赤都心史》等著作,在中国产生广泛影响。1923年初他回国之后,很快成了中共一支笔,成为中共中央三家机关刊物《新青年》、《向导》和《前锋》的主要撰稿人。1924年他出席中共“三大”,便主持起草了党纲。一九二四年出席国民党“一大”,又参与大会宣言的起草。